【重磅】今年年底前!广州出手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“缺编”“难留人”问题!
来源:广州日报、基层院长之家
广州争取在今年年底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缺编问题。

2019年,广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量达5378.06万人次,同比增长5.34%。越来越多的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慢性病人选择在基层就诊。
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凸显出一些短板,“缺人难留人”则特别突出,按照广东省按8人/万常住人口核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的标准,广州仅达到7.46人/万常住人口,而全国的平均水平达到11.3人/万常住人口。这也导致部分群众感受到“社区医院”的号同样难挂。
面对“缺编”“难留人”问题,广州市官方都给予了正面回答。
缺编问题:力争年底前解决
因经历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“最紧张”时期,市政协委员、天河区车陂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周莺的感受是“恨不得有三头六臂”,无论是基本医疗业务还是公共卫生业务,基层卫生医疗机构“两头都得顾”。
“除了在中心坐诊,我们还有很多繁杂任务,如家庭医生的出诊,疫情期间承担酒店的管理和三人小组的上门。”周莺说,她们中心有61个编制,但是在编职工只有31人,空编率49.2%。但车陂街的常住人口从2012年的8.6万人增加到目前的13.5万人。任务量虽在翻倍增加,社区卫生队伍却没壮大。
针对缺编问题,广州市官方回应:
1.空编资源没利用好
市政协委员、海珠区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副主任刘芳芳认为,广州现有的编制资源并没有利用好,现在应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入编率,加大基层医务人员的公开招聘力度。
2.争取在今年年底解决人员缺编问题
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一级调研员张胜年说,市区两级编制、卫健、人社部门上个月专门开会研究人员缺编问题,广州争取在今年年底解决人员缺编问题。“接下来我们将会同市卫健委一起指导各区启动招聘工作,也会在市级层面组织卫生专业的优才计划专场招聘。”
留人难问题:绩效、职称改革
缺编是一个问题,留不住人才是另一个问题。2019年,广州市共有278名基层医务人员辞职或自行离职。
而一部分原因,就是社区医院和三甲医院的职数和收入存在较大差距。
“全科医学是一门独立二级学科,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的知识总量一样,只是知识架构不同而已。在提供医疗服务方面,社区医院是和三甲医院同台竞技的,为什么大家的职数与收入不是同台竞技呢?”
对此,广州市官方回应:
1.“一类财政,二类绩效”改革
据市卫健委副主任刘成勇介绍,广州正在全市实施推广“公益一类财政供给、公益二类绩效管理”改革。改革的核心是让基层医疗机构根据收支的结余,合理地核增绩效工资。在改革推进下,基层医务人员的收入有明显的提高。
2.完善基层职称改革
目前广州市与英国伯明翰大学、中山一院等单位联合启动“广州·伯明翰全科医生医联体共进计划”,这给了全科医生技能提升的平台与机会。
刘成勇说,广州从2017年以来就先后出台了改革完善职称(评审)工作、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和使用激励机制等一系列文件。广州市也组建了基层卫生系列的副高、正高职称评审委员会。“我们还将进一步地争取出台更多更好的政策。”刘成勇说。
基层编内外差距太大:何时能统一解决?
目前基层医疗机构普遍面临着工作任务重,但缺人的难题。
其中最直接的原因,就是待遇悬殊。不仅仅是社区、卫生院与三级医院待遇差距悬殊,编制内外的基层医生收入差距也令人咂舌。
今年6月,东太湖论坛上一位社区医生晒出了自己的工资单,她表示自己是当时社区卫生院的合同工,但是收入却只有正式编制的三分之一。

我们的奖金从进院工作到现在一直打2折,和编制人员所在同一个岗位上工作,相同的工作量。
本以为不能和医院编制人员拿的同样多,但至少也不应该只有编制员工的三分之一(年收入只有四万左右),现在我们在同一岗位工作,承担相同的工作风险,然而待遇却有着天壤之别,对合同工来说很不公平。
吴江最低基本工资扣除五险一金,拿到手只有1300元,作为一个医护人员,我们合同工工资加奖金每个月总的拿到手1900元左右,年终奖打5折,作为一个卫技人员实在是没脸对得起江苏省下发的资格证书。
显而易见的是,这样的差距是全国性的。
目前基层普遍面临着招人难、留人难的困境,我们希望“年底解决”的声音不仅仅是个别地区,希望国家、地方能真正将提升基层待遇,给基层人才正式编制,而不是合同制、备案制,增加基层岗位“含金量”。
同时,进一步提高待遇,做到感情留人、平台留人、发展前景留人。
随着分级诊疗的推进,更多的患者下沉到基层,我们需要一支正规、充备的正规军来兜住基层网底!